English

沉重的书评

2000-02-17 来源:光明日报 顾关元 我有话说

人们对书评的议论颇多,其中对写书评者的阿谀捧场、言过其实指责尤多。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并非个别。有的甚至以此为交易,把书评搞成变相的广告加以吹捧,成为商业操作,这实在是有渎于书评的清誉,丧失了书评的本义。

书评我国自古有之,古代称之为“评点”者恐怕就是它的滥觞。古代的“评点”,乃是对经史古籍和说部如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等的注语评说。它文字不多、三言两语、见解精辟独到,好处说好、坏处说坏,这是古代评点留给我们的一个良好传统。后来学者们因此把评点、批注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,成为治学的一种方法,盖因评点、批注溶注了评点者的深厚学识与心血,不乏真知灼见之故。

我们今日的书评可以说是评点的延伸和发展,内容与范围自然要比古代的评点广泛而丰富。但要做到精辟独到、切中要害,富有学术见地,这就很不容易。首先寥寥几语貌似琐碎的闲文笔墨却往往正是点睛之笔,是功力之所在。一篇好的书评,往往是涉及一个甚至几个学术问题,没有杂览与博学的根基,那是很难写出好书评来的。好的书评之所以不多见,学识上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。但社会的不正之风和不良学风导致没有好书评产生,这往往不为人所重视。

凡是好的书评,往往就是敢于直言不讳、不留情面指正谬误,这样的书评往往也就容易得罪人、引起麻烦。因此报纸杂志的编辑为了少引起事端,总是避免发这一类书评,尽管质量很高。于是一篇好的书评便胎死腹中不能问世,或是被删改得四平八稳锋芒全无,读者自然是不能看到。这就是好书不多见的原因。于是就有“好书评太少了”的责难与呼声,似乎责在写书评者,当然也不乏有一些作者乐于写“好”评的。于是所谓书评,实质上成了“书颂”,成为书的颂歌。久而久之,大家似乎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,偶而有一篇对名家权威人士直言指谬、有锋芒的书评,反视为异常。有被推上法庭对簿公堂的可能,给书评者带来很大压力。这是很不正常的。

书评如何使其健康发展,笔者以为古人的评点的优良传统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还是一句老话,好处说好,坏处说坏,不为尊者讳。

这个道理很简单,但做起来就很不容易。更何况今日的写书评,大多是当代人写当代人,这与古代的,如清代人金圣叹批点元代人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、施耐庵的《水浒传》有所不同,评点前朝人的著作,当然不会产生麻烦的事情。所以这也是使当代好书评难产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今日的好书评极易引起纠纷,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,有人把写书评与写杂文和报告文学三者并论,认为是最易招祸惹事的,视为畏途,不敢问津。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,写书评是沉重的。

书评的健康发展,与报刊的编辑有无胆识,敢否支持关系甚大。如果他们敢于向名家权威的著作指谬发难,不为尊者讳,扶持有正气的书评,尤其是负责“书评”栏目的编辑能带头写书评以营造良好学风、扭转风气,那么我们的书评事业是很有希望的。

好的书评的繁荣还是要靠有正气的书评来推动与营造,对于不良的书评同样可以用书评来批评,不妨可称为靠“书评的书评”以矫枉其不正,而不是靠外界的推动。这是符合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,在文化领域也同样适合。

编后《沉重的书评》一文,是顾关元先生致本刊编辑部的一封信,此文道出了目前图书评论的真实情况。相信,拥有一种健康的书评风气,是我们书评编辑和广大读者的共同渴望。在书评领域加强学术争鸣、提倡思想交锋,将是本刊努力的方向。同时,真正做到直言评点,不虚美、不隐恶,还有赖于每一位读书人的支持,希望读者能将自己的读书的真实感受告诉我们,共同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评点氛围。愿我们的书评早日不再沉重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